垂体瘤GH病友会

垂体瘤GH病友会

ChineseAssociationofPatientswithAcromegaly同病相怜守望相助

王海军: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转帖,侵删)

2018-01-21

王海军: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2018-01-21 严斯瀛 AME科研时间

编者按: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垂体瘤多科协作治疗中心携手国内多家医院专门从事垂体瘤临床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成立了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将全国致力于垂体瘤工作的同仁聚集在一起。5年来,在协作组的帮助下,分别在上海、北京、广州、四川等地建立“多科协作垂体瘤诊疗中心”30个;以协作组为主制定了所有与垂体瘤诊疗相关的临床治疗共识和规范(6部);统一建立了全国多中心的垂体瘤数据库;举办年会及多场指南共识宣讲会;组织人员到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学习;组织“垂体卓越中心互访”活动,加深了解和互相学习……等等。值得欣慰的是,在协作组各位专家的努力和推动下,大幅提高了我国垂体疾病的诊疗水平,造福于广大患者。


AME出版社的编辑对协作组的副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王海军教授进行了专访。此文部分内容也将被摘选入《我们一起走过——记北京协和医院垂体MDT成立40周年》中“同行视角”章节。


Q & A

AME: AME Publishing Company

王教授: 王海军教授


AME:请您先介绍一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神经外科的发展现状。


王教授:我们神经外科是以肿瘤、脑血管病和功能神经外科作为发展重点,在这三个中又以神经肿瘤为重点,包括颅脑肿瘤和脊髓肿瘤。其中,胶质瘤和垂体瘤是我们的重中之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加速发展至今,我们科在旧病区时有三十几个床位,搬到新楼后,有了两个病区,共92个床位,另外有两个分院还有40张专科床位。垂体瘤手术也从以前的每年七八十台增长至三百台左右。因为我们还要兼顾其他神经外科疾病,所以床位还是无法完全满足患者需求。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建立了垂体肿瘤研究实验室,是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室之一,临床与科研双结合。垂体瘤不似其他恶性肿瘤,它是良性疾病,模型建立困难,各种基因和预后的关系研究也很困难。但我们还是在坚持做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现在不能出好的研究成果,但我们并不放弃这方面的研究,因为只有坚持下去,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才会越来越深刻,治疗也会越来越全面准确。


AME:中山一院在2009年建立了垂体瘤诊治中心,现在开展情况如何?


王教授:当年我院成立垂体瘤诊治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算是开展比较早的。我们医院各个专科都比较全面,所以大家合作得比较好。我们现在跟内分泌科、影像科、病理科、生殖医学中心都有很多合作,大家强强联合。


AME:北京协和医院有丰富的垂体多学科会诊经验,您觉得两院间有没有值得相互学习的地方?


王教授:协和医院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特别是严谨和标准。我国有众多的病例,每年还有大量的手术病例,例如去年上传到中国垂体疾病注册中心的垂体疾病病例就有上万例。但我们能真正拿出去,能影响到国际指南的研究结果和临床证据不多。近两年协和医院牵头建立了中国垂体疾病注册中心,就是想把中国的数据集中在一起,进行重点分析,产生一些有影响力的统计结果。但是因为我们的随访做得不好,检验标准和治疗标准均不统一,所以很难统计出有效的数据,这确实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努力。


AME:请你分享一下对垂体MDT模式未来发展的一些想法。


王教授:我认为多学科合作是一个必然趋势,未来有可能成立一个垂体瘤的专病区,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妇产科、生殖科等医生一起查房,共同管理患者。我们现在是一周一次疑难会诊,无法兼顾常规病例,但其实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不一样的,患者的要求也都不同,如果能把每个患者都以多学科的形式来讨论,可以给患者提供最好最强大的治疗方案。垂体疾病不仅涉及到鞍区结构,而且与人的整个内分泌系统、生长发育甚至生活质量都息息相关。单独一个科室,无论是对疾病的诊断还是治疗都远远不够。所以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多学科会诊,但还有很多医院没有条件开展还没建立起多学科讨论制度,但大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未来一定能开展得更好。


AME:您是中国垂体瘤协作组的副组长,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跟协作组的故事吗?


王教授:2004年,王任直教授、李士其教授、于春江教授、雷霆教授和我参加了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ENETS) 年会。我们看到年会不仅有神经外科,还有内分泌科参加,做了很多推广规范方面的工作,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我们几个就商量,能不能在中国也成立一个这样的协作组,做一些编写专家共识、指南方面的工作。但在当时,以一个专病的名义成立一个组织并不容易。一直到8年后的2012年才终于成立了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一开始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组织,但后来事实证明,这个组织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把对垂体疾病感兴趣的医生凝聚在一起,大家都为能参与这个组织而自豪。


AME:能否请您评价一下协作组这些年的工作成果?


王教授:在协作组成立的5年时间里,共制定了6部专家共识或诊疗指南,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规范了中国垂体瘤的诊疗。以前很多医生或根据自己的经验,或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文献,对垂体瘤存在很多片面的认识。协作组把各科的医生聚在一起,共同制定客观、符合中国国情的共识指南,而非照搬国外,因此很快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纷纷自觉学习,按照共识指南来开展工作。为提高大家对疾病的认识,我们每年还会开展指南巡讲。整体工作效果高于我们此前的预期。


此外,我们每年都会召开一次年会,一开始参加年会的人不多,现在大家都争着要主办年会,参会人数也逐年增长,平台上交流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影响力比我们预期的要大得多。在这里,大家进行纯粹的学术交流,只为了提高同行的水平,为了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为了改善预后。而且,我们的年会还对患者开放,拉近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距离,影响非常好。


AME:请您对协作组的工作说一些寄语。


王教授:我个人感觉协作组这些年的工作对中国垂体瘤的影响是巨大的。当然,如果没有老一辈人为我们打下的基础,没有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社会的发展,我们也不可能做到,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其实,协作组至今都是个没有正式身份的组织,但就像周良辅院士所说,我们不需要有身份,我们只要做事情就行了。我们踏踏实实做事,全国同行都看得到。我最敬佩的就是王任直教授身上的这种精神,这种坚持。创办协作组其实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王任直教授坚持去做,就是为了把大家对垂体瘤的认识统一起来,让诊疗更规范。他身上体现了协和那种纯粹的特质,现在很多人做事情都是带着功利心的,做事不纯粹。对中国垂体瘤治疗的发展,协和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我非常荣幸能和他们一起为中国垂体瘤患者做一点事情。


专家简介


王海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副组长、广东省垂体瘤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垂体瘤诊治中心主任。主攻垂体腺瘤等鞍区肿瘤发病机制、生物学特点及手术技巧研究,垂体腺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参与编写国内多个垂体腺瘤诊治指南。以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著60余篇,主持关于垂体瘤的省部级以上基金十余项,国家级以上4项,已为医疗行业培养多名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王海军教授领导神经外科,联合内分泌科、影像科及生殖科等团队于2009年成立了华南地区最大的垂体瘤诊治中心,为垂体瘤患者带来极大的便利。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神经外科年会,担任“垂体瘤诊治”专题主持人并作专题演讲。


标签:

1 楼 | 2018-01-21 | 回复
2 +1
fengsheng 秋雨梧桐4234
分享到
澹台泊 澹台泊
普通成员
1136 0 2
浏览量 回复数 收到暖心

分类: 医生专家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