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GH病友会

垂体瘤GH病友会

ChineseAssociationofPatientswithAcromegaly同病相怜守望相助

【内分泌代谢论坛】究竟需要补充多少维生素D才能维持骨骼健康? 原创 谢忠建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11-04

2021-04-11
文章来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 (10): 828-831

作者:谢忠建



摘要
维生素D的活性产物1,25二羟维生素D是调节钙、磷和骨代谢平衡的重要激素,适宜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对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而近年来的维生素D干预性对照研究却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导致各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同受试人群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基线水平有明显差异。我国人群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明显低于欧美人群,对于维生素D缺乏的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需给予适量的维生素D补充,使血25羟维生素D水平达到20 ng/ml甚至30 ng/ml以上,但如过量补充,对维持骨健康可能难以带来更多获益。



正文
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维生素D在表皮细胞内合成,这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极少量维生素D来源于某些食物,如含脂肪较多的野生海鱼。因此,如人体表皮缺乏足够的紫外线照射,将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在缺乏的早期,由于甲状旁腺素(PTH)分泌增加的代偿,可暂不出现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的合成减少,可使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仍能维持正常状态,不致出现骨骼的矿化障碍,但由于PTH分泌增加,骨吸收会随之增加,出现骨质丢失。随着维生素D缺乏的进一步加重,尽管PTH代偿性分泌增加,最终会出现1,25(OH)2D合成减少,导致肠钙吸收减少,从而出现骨骼矿化障碍,在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成人则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骨软化症。



然而,最近完成的一项长达5年纳入25 875名老年人的大型研究(VITAL研究,2019年ASBMR口头发言)显示,每天口服2 000 IU的维生素D与安慰剂比较,并不能防止骨质丢失。并且最近一项研究报道,给331名年龄在55岁至70岁的人群分别补充3种不同剂量的维生素D,每日服用400 IU组在3年时间内总骨密度下降1.4%,每日4 000 IU组下降2.6%,10 000 IU组下降3.6%[1]。也就是说,与补充小剂量维生素D相比,补充大剂量维生素D使骨质流失的速度更快。那么,补充维生素D究竟是否有利于骨骼的健康呢?如需要补充,剂量多大才算合适?



维生素D需要两步羟化才能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第一步在肝脏羟化后生成25羟维生素D[25(OH)D],第二步在肾脏羟化后生成1,25(OH)2D,这两步羟化分别受25羟化酶和25羟维生素D-1α羟化酶催化。生成的1,25(OH)2D是具有高生物活性的激素,与体内许多靶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后,调节靶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相应的蛋白质合成,包括促进小肠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钙离子转运蛋白的合成,从而增加肠钙吸收和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小肠是1,25(OH)2D最重要的靶器官,基因敲除实验显示,条件性小肠VDR基因敲除小鼠出现严重的佝偻病表型[2],虽然全身性VDR基因敲除小鼠也同样出现佝偻病表型[3,4],但不如条件性小肠VDR基因敲除小鼠严重[2]。并且将全身性VDR基因敲除小鼠的小肠VDR表达恢复后,小鼠并不出现佝偻病表型[5]。此外,条件性成骨细胞、骨细胞或软骨细胞VDR敲除小鼠既不出现佝偻病表型,也不出现其他任何骨骼异常[2,4,6]。这些研究结果表明,1,25(OH)2D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钙吸收,从而达到维持血钙稳定的目的,而1,25(OH)2D对骨骼的作用主要还是通过促进肠钙吸收而发挥的。在肠钙吸收足够时,1,25(OH)2D促进骨骼的矿化,并能使血钙保持稳定。而当肠钙吸收不够时,1,25(OH)2D则促进骨吸收,使骨钙释放入血,以维持血钙的稳定[7]。并且,过高的1,25(OH)2D对骨吸收也会有刺激作用[2]。因此,维持恰当的1,25(OH)2D水平对骨骼至关重要,过低或过高对骨骼都是不利的,并且还需摄取足够的钙。



尽管缺乏大型的双盲对照研究,维生素D缺乏与佝偻病或骨软化症的因果关系已非常确定。一般来讲,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或骨软化症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往往低于10~12 ng/ml[8],每日补充200~400 IU的维生素D可以预防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或骨软化症的发生,补充该剂量的维生素D能使绝大多数儿童或成人血清25(OH)D浓度超过10~12 ng/ml,并且还能预防佝偻病或骨软化症的发生[8]。



然而,在绝经后的妇女和老年人,当维生素D缺乏的程度在PTH的代偿范围之内时,可以不出现骨软化症,但会出现骨质疏松[9]。由于25(OH)D对PTH的抑制作用,当血清25(OH)D的浓度较低时,血清25(OH)D浓度与血清PTH浓度呈负相关关系,但当血清25(OH)D的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血清PTH浓度将不再升高,进入平台期。因此,根据25(OH)D与PTH的这种关系,就维持骨健康而言,可以用血清PTH浓度进入平台期的血清25(OH)D拐点值来界定适宜的血清25(OH)D浓度。那么,这个拐点值是多少呢?不同种族人群的这个拐点值可能不一样。Holick等[10]曾对美国多个不同纬度的多个地区1 536例正在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的绝经后妇女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平均血清25(OH)D浓度为30.4 ng/ml,18%的绝经后妇女的血清25(OH)D浓度低于20 ng/ml,52%的绝经后妇女的血清25(OH)D浓度低于30 ng/ml,血清PTH水平进入平台期的血清25(OH)D拐点值是29.8 ng /ml。随后Lips等[11]又对覆盖全球不同纬度的18个国家(不包括中国)2 606例正在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的绝经后妇女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平均血清25(OH)D浓度为26.8 ng/ml,低于美国人群的平均水平。30.8%的绝经后妇女的血清25(OH)D浓度低于20 ng/ml,63.9%的绝经后妇女的血清25(OH)D浓度低于30 ng/ml,血清25(OH)D浓度低于30 ng/ml的发生率最高的国家是韩国和日本,分别为92.1%和90.4%,显示全球人群维生素D缺乏的平均发生率比美国更高,其中以东亚国家发生率最高。并且,血清PTH进入平台期的血清25(OH)D拐点值为33.9 ng/ml[11],但该研究未纳入中国人群。由此,我们对覆盖中国多个不同纬度的7个省市社区进行了抽样调查,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1 713名健康绝经后妇女血清25(OH)D浓度进行检测,发现血清25(OH)D平均浓度为18 ng/ml,低于美国和全球多国的血清25(OH)D平均水平,61.3%的绝经后妇女的血清25(OH)D浓度低于20 ng/ml,91.2%的绝经后妇女的血清25(OH)D浓度低于30 ng/ml[12],与Lips等[11]报道的韩国和日本人群的数据接近。并且,血清PTH进入平台期的血清25(OH)D拐点值也相对较低,为16.7 ng/ml[12]。因此,如能将血清25(OH)D水平维持在20 ng/ml以上,可能可以基本维持骨骼健康。并且,3项独立的干预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血清25(OH)D的基线水平低于20 ng/ml的成年人,在补充维生素D后,PTH的水平降低[13]。



关于血清25(OH)D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多项横断面的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阿姆斯特丹LASA研究显示,仅仅在血清25(OH)D水平低于12 ng/ml的老年人中才出现骨密度降低[14]。而其他研究发现,血清25(OH)D水平低于30 ng/ml的老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密度降低[15,16,17]。我们的全国多中心调查研究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骨密度无相关关系[12]。并且,前瞻性、干预性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在Lips等[14]总结的10项维生素D补充研究中,有8项研究显示全髋骨密度仅增加1%~2.5%;在Reid等[18]总结的23项维生素D补充研究中,全髋骨密度仅增加0.6%,血清25(OH)D水平低于20 ng/ml的人群,骨密度的增加达2%。但最近完成的长达5年的VITAL研究(2019年ASBMR口头发言)结果表明,绝经后妇女每日补充2 000 IU的维生素D不能提高骨密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对象在补充维生素D之前的血清25(OH)D基线水平为30.8 ng/ml(77 nmol/L),阴性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血清25(OH)D基线水平较高有关。并且,Burt等[1]研究报道,给55~70岁的人群每日口服400 IU的维生素D,3年后血清25(OH)D水平为31 ng/ml(77.4 nmol/L),与基线比较无明显升高,而每日口服4 000 IU和10 000 IU的人群在3年后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52.9 ng/ml(132.2 nmol/L)和57.8 ng/ml(144.4 nmol/L),与基线比较,升高的幅度较大,而且服用4 000 IU和10 000 IU的人群与服用400 IU的人群比较,桡骨骨密度显著性降低。由此看来,对于维生素D缺乏的个体,补充维生素D对骨质丢失可能有一定减缓作用,但如剂量过大,可能失效。



由于骨折才是骨质疏松的终点事件,因此补充维生素D是否能降低骨折的风险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早期的大型干预性研究中,Chapuy等[19]曾经报道,给1 634名养老院或公寓居住的老年人补充800 IU/d的维生素D和1 200 mg钙剂,在18个月后,血清25(OH)D平均水平从较低的16 ng/ml上升至42 ng/ml,与安慰剂比较,骨折的风险显著降低。但随后的RECORD[20]和WHI[21]两项大型研究却得出了阴性结果:分别补充800 IU和400 IU的维生素D后,骨折风险并没有降低;但在这两项研究中,血清25(OH)D的基线水平是未知的。来自新西兰研究小组的ViDA研究显示,给2 558名老年人每月补充1万IU的维生素D也不能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该研究人群的血清25(OH)D基线水平是25.2 ng/ml[22]。但如果加大剂量补充会怎样呢?Sanders等[23]报道,给837名老年妇女每年口服50万IU的维生素D3可使血清25(OH)D的平均浓度在1个月内达峰值,为50 ng/ml(125 nmol/L),与安慰剂相比,该口服用量不仅不能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风险,反而增加了跌倒和骨折的风险,该研究人群的血清25(OH)D基线水平为19.6 ng/ml。随后,Bischoff-Ferrari等[24]进行了一项小样本的研究,比较了每月口服2.4万和6万IU的维生素D3对跌倒的影响,发现接受6万IU/月的人群跌倒风险反而高于接受2.4万IU/月的人群。该研究人群的血清25(OH)D平均基线水平为19.3 ng/ml,每月口服2.4万和6万IU的维生素D3 6个月后,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分别略超过30 ng/ml和近40 ng/ml。以上研究说明,对于血清25(OH)D基线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如果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能降低骨折的风险,但过大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并不能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风险。而对于血清25(OH)D基线水平较高的老年人,过大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可能会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因此,从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来看,血清25(OH)D的水平与跌倒和骨折风险的关系可能呈"U"型曲线,血清25(OH)D水平过低或过高都可能使1,25(OH)2D的水平下降,从而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根据我国绝经后妇女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2],我国人群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明显比西方人差,血清25(OH)D的平均浓度为18 ng/ml,如将夏季和冬季分开统计,夏季的平均血清25(OH)D浓度为22.2 ng/ml,冬季为13.2 ng/ml。根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的共识[25]推荐,血清25(OH)D浓度低于20 ng/ml定义为维生素D缺乏,20~30 ng/ml定义为维生素D不足,我国绝经后妇女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在缺乏或不足的范围内。冬季人群的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更低。但究竟补充多大剂量才能将血清25(OH)D的浓度提高到20 ng/ml甚至30 ng/ml呢?根据Sacheck等[26]的研究结果,每日口服2 000 IU的维生素D3,大约3个月后,血清25(OH)D浓度能提升大约10 ng/ml。本课题组最近的研究(未发表资料)显示,每4~6个月肌内注射60万单位维生素D2,也能使血清25(OH)D浓度提升大约10 ng/ml,注射后2~3个月内血清25(OH)D浓度缓慢上升,然后到达平台期,维持长达4个月。与口服大剂量维生素D不同的是,肌内注射后的25(OH)D浓度不容易出现过高的现象,可能与肌内注射维生素D的羟化速度较慢有关。如按我国绝经后妇女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计算,夏季为22.2 ng/ml,冬季为13.2 ng/ml[12],在升高10 ng/ml后,将分别为32.2 ng/ml和23.2 ng/ml。因此,根据我国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的平均营养水平,每日口服800~2 000 IU的维生素D3或4~6个月肌内注射40万~60万单位的维生素D2,可将血清25(OH)D提高10 ng/ml,使血清25(OH)D的水平达到20 ng/ml甚至30 ng/ml以上,以维持骨骼和肌肉健康。对于每一个个体,可以根据血清25(OH)D的基线水平决定个体化的补充剂量。对于正在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将血清25(OH)D的浓度维持在30 ng/ml以上,以确保抗骨质疏松药物发挥应有的疗效。但如补充剂量过大,血清25(OH)D的浓度超过40~45 ng/ml时,将可能逐渐失去它对骨骼和肌肉的有益作用。

参考文献 (略)

标签:

手机网页 1 楼 | 2021-04-11 | 回复
0 +1
分享到
筱瑶釹 筱瑶釹
普通成员
1119 0 0
浏览量 回复数 收到暖心

分类: 信息分享

查看全部